[新华日报]圭亚那,有群无私奉献的江苏医生

发布者:发布时间:2009-01-15浏览次数:569

    新华报业网讯   “已到圭亚那218天。”1月14日,终于在QQ上和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胡寅联系上时,他一口报出了这个数字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期援助圭亚那医疗队15名队员2008年6月11日抵圭。如今,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队员们,已获得中国大使馆、圭亚那卫生部和援助医院的高度肯定。

感谢你,中国人

“Thank you! Chinese!”对于无偿国际援助,援外医疗队员们得到的最大奖赏莫过于此了。

队长胡寅告诉记者,医疗队驻点医院有两个。大部队入驻圭亚那的国家级医院乔治敦医院,小分队入驻100多公里外的林登医院。这里的病人病情和国内大不相同,骨科多、妇科多、枪伤多,有时病情并不严重,但是由于医药资源严重缺乏,设备落后,反而难度加大。一些援助队员承担了科室1/3的业务量,到12月,医疗队所有临床手术医师已做了1146台手术。

医疗设备的落后常常带来意外考验。临时起搏器是在心脏手术中帮病人支撑过难关的普通仪器。心脏科戴振华医生清楚记得,有一次,病人心率突降,神志不清。他说:临时起搏!回答:没有!去找!找来了一个临时起搏器,却没导线。导线呢?什么导线?从来没用过!戴主任心急如焚,只好亲自去翻仓库。最后在一个小角落里找到一个不配套的起搏器电极,用手术刀去皮,硬是将电极接到了起搏器上。手术做完,戴振华惊出一身大汗!

圭亚那是艾滋病高发国家,这是医疗队员最大的生死考验。妇产科医生郑江丽第一次接触艾滋病人时,手套还没来得及带上,胎儿就出来了,郑医生浑身都是鲜血和羊水,“自我安慰,手没破,应该没关系。”不过,队员们对此高度重视,在接触艾滋病人之后马上进行检验,并服用药物进行预防。

同一个团队,同一个梦想

“同一个团队同一个梦想。”没错,这是套用的奥运口号。胡寅说,这不仅是医疗队的共同理念,也是援外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。因为大家既代表江苏和中国,也需要同心协力战胜从物质到精神的种种挑战。

队员日记里记载着无时不在的“折磨”:国内带来的大米,开始有酸味了,真不想天天再吃;蚊子多不胜多,防不胜防,上厕所也要带着电蚊拍,小腿成了红豆火腿;席子上有小虫,不敢再用席子;孩子上初中,找了三四个家教,都不合适;孩子今年参加高中入学考试,不思功课;老爸老妈高血脂……

从国内集训开始,队员们就成了同舟共济、众志成城的“兄弟姐妹”。各扬所长解决问题:从办理驾照到领取行医执照,解决两个驻点的财务问题,商讨生活设施,无不需要跑腿、斡旋。林登医院的队员休息不好是援圭医疗队的老问题,队长多次斡旋,最后将卫生部的代表带着与院长谈话,终于达成每月保证休息两次四天,保证夜晚医生on  call(随叫随到)有车接送等协议。

当然,用得上“最最期盼”的是,由中方投资、圭方承建的医疗队宿舍楼将在今年三四月间启用。建成之后的宿舍楼,将保证每人一个配备独立卫生间的单间,并装上液晶电视,使今后各期的医疗队生活都大为改观。

新年“全家”出国游

我那亲爱的母亲,朴实的母亲,在我临行前一滴眼泪都未流,只是平静地跟我说:“照顾好自己,你的家我会帮你看好的。我的身体还行,不用担心”。我没有母亲那么坚强,于是泪流满面,逃也似地上了车,不敢回头。——陆品红

今天是父亲离开祖国,远赴他乡的第九十八天了。今年的中秋,你是和队友一起过的。希望你不要感到孤单,因为在地球的另一端,有你至亲至爱的人想念着你,为你祈祷为你祝福!写到这里,泪水模糊了视线。——许利剑之女

读援外队员的日记,很容易就泪湿衣襟。在QQ上问胡队:有家人去看望吗?胡队说:有,去年12月15日,省里派了医疗援外工作组来看望我们。援外队员的心目中,家是“大家”。胡队的记录是克制的:工作组转达了卫生厅和医院各级领导的亲切问候,尤其是带来的队员家属座谈会上的发言光碟,院长的鼓励,家属的期待感人至深……

“春节就要到了,你们会不会格外想家?”“想,但是逐渐适应了。”胡寅告诉记者,照顾中国人的新年,圭亚那方面将给他们放三天假,他们所有队员将一起开车到邻国苏里南去旅游。现在,他们正为即将在大使馆春节联欢会上表演的合唱《为了你》作着排练。   记者 王晓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