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中国江苏网]南医大85岁老教授郭仁强:百份督导笔记感人至深

发布者:发布时间:2013-12-09浏览次数:393

  中国江苏网11月15日讯(通讯员 丁竞竞 陈思宇 记者 戚阜生)今年85岁的郭仁强是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首届督导专家、原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系教授。从教60载,他翻译医学辞典20年、翻译30本教科书、作100份督导记录、写1000页备课笔记。他结肠癌手术后一个月,又回到课堂,“因为舍不得离开这群学生。”

  日前,记者走访了他。推开房门,便见郭老端坐桌前,手边摊着两本书,一本是近2000页的外文教材《Rubin's Pathology》最新版,另一本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《病理学》第2版,两本书上都有郭老用红、蓝水笔认真标注的笔记。

  几本厚厚的硬皮本是郭老的备课笔记,每本都是图文并茂。几乎每段文字后面,都有一幅郭老用彩色铅笔仔细画上的组胚图谱,非常生动形象。

  千页的备课笔记

  早在七十年代,南医大招收坦桑尼亚留学生班之际,郭老就开始探索全英文教学。“因为我英文比较好,所以学校调我去教留学生。”

  一开始,没有英文教科书,于是每个教研组就派两位老师去把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。“我每天在家听BBC,学口语,花2年时间翻译了3本书,一本教科书,一本实验教材,一本图谱。”郭老说。

  2004,郭老开始教印度学生,“这也算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。印度是个大国,方言音多,加上留学生语速快,常常很难听懂他们的意思。”

  “为了备好课,我会去借最好的外文教材,比如组胚学,我就借了加拿大、美国、英国三地的教科书,看别人怎么写,同时做笔记、用画图的方式加深印象。”

  “郭老师的备课笔记都是英文的,当时常在基础学科英文授课老师中作为样版传阅。”基础医学院教务办陈巧凤主任,回忆起郭老对推动和促进基础医学院英文教学进步所做的贡献时,不由地感慨。组织胚胎学系年轻教师王晖及罗莉老师,都保存着郭老当年的备课笔记,“总共有4、5本,每本都是那种最厚的硬皮笔记,一本200页,加起来有差不多1000页。”

郭老始终坚持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,“我有两本教材,一本全英文,一本全中文,中文教材课堂上不用,同学们课后自习。我所使用的课件、试卷也都是全英文的。”

  在郭老的课堂里,有两道铃声。“预备铃响开始考试,用10分钟时间考学生上一节课学到的生词;上课铃响开始正式上这次课的内容。”郭老对学生要求严格,“此前有一个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,家长来学校找我说情,我拿出他课堂考试的成绩单给他的父母看,平时测试就经常不合格,只能给他补考机会,改成及格不可能。”

  “我一直认为,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坚持严格的标准。无论是留学生,还是中国学生,只有踏踏实实的努力,才能积累真才实学。”平时的教学中,郭老对那些以各种理由,希望“通融过关”的留学生,向来铁面无私。“我上课,从来不为考试而划重点,避免学生投机取巧,学不成扎实的基本功。”

  除了格外严格,学生眼中的郭老师还有一套独特的绘画授课方式。“我喜欢通过画图来学习和教学,画图讲究比例和特点,组胚学把图画好了,印象也就深刻了。”

  在2004-2008年期间,能够胜任全英文教学的老师还为数不多,年轻的“海归族”仍在学习成长中。在这种情况下,郭老承担了大部分组织胚胎学的英文授课任务。年近八旬的他,身体状况不是太好,每天出门都带着药。“我不能生病,不能倒下,倒下了代课老师不好找。”王晖老师记得郭老当时常这样说,“郭老师扛着虚弱的身体一直在坚持,我真为他捏把汗。

  350万字的医学大辞典

  “其实,刚开始我不懂医学。”1953年,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学专业的郭仁强老师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——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工作,面对医学领域,马上觉得知识不够用。“当时我的主任让我一年学一门课程,于是我就开始通过翻书、听课自学医学。第一门课学的是病理。可以说,我的医学不是一年学成的,是几十年学的。”

  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,郭老为学校的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。其中,尤以教学和教材建设成绩突出,在国内组织胚胎学领域享有较高声誉。编著多部专著,并翻译和审定了《英汉双解邱式医学大辞典》,共350万字。

  “我用了20年的时间来翻译字典。不懂医学的人困难大,所以我找到当时的张振声校长,请他帮我写个条子给图书馆,特准我在图书馆借书不限时间、不限册数。我前前后后借了30多本书,放在书架上随时翻,全部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。一本字典就像一部百科全书,每个名词都有一个经典的定义,翻译定义要精确、合理,否则就要闹笑话。”

  凭着这种迎难而上的毅力,郭老硬是啃下了编纂医学大辞典这块硬骨头。当时几位参与辞典编纂的临床泰斗级专家,都称赞郭老的精准和专业。

  “做事情就是要不怕困难,如果一碰到困难就退缩,怎么能成事呢?”郭老这样说,“虽然我翻了几十年书,但觉得不亏。”

  100份听课记录表

  2006年起,郭老被聘为国际教育学院首届督导专家。

  通常,这位八旬老者早晨乘6:50的校车,来到江宁校区,听留学生课程一听就是一整天。下午4:40回市区的校车上,仍然会和年轻的留学生任课老师讨论上几句,或关于如何更确切地用英文表述专业知识,或关于英文授课如何获得更好的课堂效果……

  作为组织胚胎学的教授,郭老听起本专业的留学生课程来格外仔细,对年轻老师的要求也格外严格。“原条形成、三胚层形成、三胚层分化、神经胚形成以及胚如何从扁平状变为圆筒形,都是早期发生的重要内容……本次任课老师只用了25分钟就讲完了以上过程,讲得过于简单,学生难以理解,因此提出下列看法……”通常,郭老这样的督导听课笔记一写就是近千字。“过去做学生时很辛苦,没有教科书,全靠笔记,记慢了就吃亏了,所以练得现在手勤。”

  国教院要求每位督导专家每学期听课20次,而郭老师则听了不少于50次,且都是3-4课时连听。有一次,督导专家在国教院领取听课记录表时,郭老师一下领了100份。国际教育学院教务办黄晓嘉老师说:“郭老师这种执着和奉献精神,感动着国教院的每一位老师,是我们学习的榜样,也是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。”

  郭老知识渊博,并不局限于本专业。对于临床专业的留学生,内、外、妇、儿是重点科目,郭老格外关注。为了能听好课,提出有价值的建议,每次听课之前,郭老都会自己先去图书馆借书查阅,寻找最新的研究进展。“只有自己对所听的学科心中有数,才能准确的点评。”郭老说,“另一方面,对任课老师也是一个督促,在教学内容上更高的要求自己。”

  “我做督导有人害怕。”郭老说,他会细节到对教师的发音标准程度、学生课堂吸收情况一一点评。作为督导专家,对于临床科目全英文授课的教师,郭老同样严格要求。某临床主要学科的一位年轻教师,多次上课迟到,郭老几次提醒未见明显效果,后直接点名批评。“其实这位老师的英文水平和专业水平都很高,但对待教学的态度不端正,这就需要明确指出。”

  2011年4月,郭老因结肠癌入院,“肠镜发现了一个相当大的肿瘤”。然而手术后不到1个月,郭老就又回到他熟悉的课堂里,投入到留学生教学督导的工作中,“因为舍不得离开这群学生”。
原文地址:http://news.jschina.com.cn/system/2013/11/15/019300535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