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快报讯(通讯员 张彦会 施燕妮 孙雪 记者 仲茜)在大四临床实习岗位上,南京医科大学学子发现,临床使用的呼吸面罩无法与患者,尤其是中老年人的面部无缝贴合,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?6 位南医大学子迅速组成 IMed 数字医疗三维打印服务团队,研发出 3D 打印氧气面罩,可以为患者提供 " 私人订制 "。日前,该项创新成果荣获 2017 年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高校组特等奖、黑科技奖。据悉,团队未来还会将 3D 打印应用到制作病理模型、医疗道具、骨科导板等多种医用模型中。
△团队获奖照片 通讯员供图
△团队成员合影 通讯员供图
最早发现呼吸面罩不服帖的,是团队指导老师王洵,她常年在南医大附属无锡二院呼吸科工作,多年的临床实践让王老师特别想改变这一现状。来到同一家医院实习的南医大学子刘炀、戴垒则迅速成立起 IMed 团队," 我们善于发现问题,也勇于解决问题。" 团队成员戴垒介绍说,现在医院使用的呼吸面罩大多是水滴形的,是以 25 到 30 岁年轻男飞行员的面部特征为标准做出的面罩。但事实上,这样的呼吸面罩对于老年人,特别是老年女性契合度相对较低,在使用过程中就易出现下巴贴合不上或者鼻子周围漏气的情况,对患者的呼吸效果影响很大。" 医疗器械更需要私人订制,我们想为每一个人定制最适合他们的呼吸面罩。"
△呼吸面罩 通讯员供图
△ 3D 打印面罩 通讯员供图
从平台搭建,代码编写、PPT 等物料的选择、3D 打印公司的挑选合作、制作模型样品 …… 同学们分工协作,一拍即合。虽然他们几个分布于无锡、南医大江宁校区、五台校区,很少能聚集到一起坐下来开会,但大家都采用线上交流的方式,跟进工作进度,分享新发现。" 我们先利用 3D 扫描技术识别患者的面部特征,然后进行 3D 的建模把建成的模型进行打印,最终做出完全符合患者面部特征需求的呼吸面罩,真正实现个性化定制。" 戴垒说,从提出设想到做出成果,这一路耗时两年。
虽然医疗领域的个性化定制听来很美妙,但也有很多人心里犯嘀咕:这样的医疗定制,会不会成为有钱人的专属服务?后期,团队为了控制成本,在每个环节都努力地测算," 最终,我们订制的面罩总成本能够做到价格低于进口面罩。" 戴垒说,做这个项目,最大的目的其实还是希望能够真正做到普及应用使患者受惠。
未来,团队还在研发将 3D 打印应用到制作病理模型、医疗道具、骨科导板等多种医用模型中," 这对无论是术前的医患沟通,还是科学教研,包括对一些复杂手术的术前规划,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。" 戴垒说。